盛京微创大医联盟、沈阳微创联盟培训会议上谭教授关于好的临床医生应该是博学而优雅的人~谈话内容整理如下:医学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一名优秀的医者需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向病魔发起挑战;医学的道路也是温暖感人的,一名仁爱的医者付出的是真心真情,收获的是信任与感激。作为医生,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这些知识,学习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感觉特别有用,但日后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用到。
我曾经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学习,现在回忆起来,那个学习阶段所吸纳的很多东西,让我的视野变得很开阔,思想境界也得到提升。对知识的学习,也会让一个人直接沾染并提升人文气息。而人文气息,实际上也是一个医生,特别是一个好医生优雅气质的体现。
我曾经有过多年管理住院患者的经历,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有一件事儿让我很郁闷,就是患者的依从性不太好。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提升患者依从性的方法,却没有想到这方法是因为一次“意外”而找到。
那次“意外”,是我根据导师的吩咐,穿着正装去参加他其他研究生的答辩会。答辩之后没有来得及换衣服就来到病房。面对打着领带的邱大夫,患者的依从性出奇的好。这让我很是意外。虽然我不喜欢穿正装,但为了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此后我在上班时间几乎都打着领带。
实际上,后来我的导师宋燕教授跟我说,不只是中国的患者“以貌取人”,几乎全世界的患者都“以貌取人”~好的仪表是优雅气质的外在体现。这在我后来出国到日本后有了亲身体会,日本的大夫在工作场合非常注重穿着。此后我逐渐明白,其实一个人对着装的要求,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的职业水平。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仪表,可以在一个方面体现出这个人适不适合做医生。
以前,我的一个同学实验做得非常漂亮,但是他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白大褂可能一个月都不洗。结果这位同学有一次转科转到格外注重仪表的严老师那一组,严老师查房查到一半,看见了他脏兮兮的袖子,勃然大怒,直接中断了查房训斥道:“某某大夫,你哪里像一个大夫,简直就像一个杀猪的。”为什么严老师要生气呢?后来我领悟到,一个医生的仪表和气质可能影响整个病房的运转。如果患者对这个医生评价不好,那就会影响更多的患者。
因此,我建议医生们在做医学生时就应该去关注端庄的仪表和优雅的气质。这是需要培养的。
然后说说医生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多,所呈现出来的气质类型是不一样的。所以建议医生和医学生们都多读些书,且不能只顾着读医学的书。
为什么要强调知识的丰富?是因为要跟不同的患者沟通。医生不仅需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个患者,也需要得到患者的信任。这样患者才愿意详述自己的病情。如何赢得患者的信任?一方面在于沟通的技巧,另一方面则在于医生知识的多少。
我在循环内科轮转的时候,科里曾经接诊过一位来自某油田的患者。这个患者当时被当做高血压收治入院。这位患者自述病情很严重,但患者的血压波动毫无规律,体温和脉搏的数据也不匹配,我们的临床检查却又查不出任何异常。无奈之下,我们请来了临床能力超强的隋大夫来帮忙查房。
隋大夫与患者沟通的方式很是有趣。他不跟患者聊病情,却跟患者聊油田的事儿。患者发现隋大夫对油田的各种知识了如指掌,惊讶无比,也越聊越放松。而隋大夫边聊边让患者活动身体的不同部位,最终发现患者没有任何肢体障碍,患者曾经自述的严重不适也都不存在。最后隋大夫的结论是患者根本没有患上高血压之类的疾病,如果患者真的有病,可能就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在隋大夫查房之后,患者诈病的事得以真相大白。原来,这位患者是感觉油田的工作太苦,所以想通过诈病换一个工种。
这件事给我的深刻启示就是,作为一名医生,知识面越宽越利于跟患者交流,最终也就能给病人提供越来越多的帮助。
实际上,一个医生能力的最终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取决于跟患者沟通的水平,因为基本的临床技能通过训练每位医生掌握得可能相差不大,但是人文和知识的修养,可能差距巨大。所以建议医生和医学生们多读点儿书,多跟人打交道。这样在工作上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儿时,也能减少自己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