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微创:周围神经移位脑功能重建术使瘫痪手重获生机
让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重新拥有一双灵巧的手,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徐文东教授团队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研究的终极目标。研究项目的全称为《臂丛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大脑功能重塑规律及新技术的转化研发和应用》。为此,研究团队原创性地提出了臂丛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大脑功能重塑规律,创新研发了中枢-周围联合治疗臂丛损伤的新手术和技术,重建瘫痪手功能。
臂丛神经损伤可造成一侧上肢完全瘫痪,是致残率最高的周围神经损伤之一。已有的技术可使肩肘部位动作恢复好,但手部功能恢复不佳。以往研究臂丛损伤修复的理论体系对于修复单根神经、恢复单个动作,重建肩肘部位动作恢复有好的效果,但对于重建手部功能明显不够。针对这一难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手外科副主任徐文东教授带领团队历经10余年,先进行理论创新,将研究拓展到大脑,形成“大脑→脊髓→神经干→靶器官”的理论体系,再基于这个新的理论体系进行方法创新,研发中枢-周围联合治疗臂丛损伤的新手术和技术,诱导中枢和周围反馈形成良性脑重塑,最终重建瘫痪手功能。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广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带来了福音,更把手外科的研究与热门的大脑研究密切相连,为人类认识大脑、调控大脑提供了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项目组提出的臂丛损伤修复诊治新理论被权威教科书《Nerves and Nerve Injuries》等收录。Neurology & Neurophysiology特发评论:“臂丛神经损伤后的脑重塑理论很重要。”对于提出的新手术和新技术,国际权威期刊《Neurosurgery》多次特邀专家发表述评:“这是重要的工作,作者值得称赞”“为严重损伤的患者提供了非常有希望的方案”。
研究者说
科研需要厚积薄发
任何创新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手外科副主任徐文东教授常说:“创新的前提是传承,只有沿着传承不断做细、做精,才可能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
中国的手外科、显微外科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临床医学专业,而华山医院手外科是国内知名的手外科团队。1986年,华山医院手外科顾玉东院士在国际上首创了“健侧C7神经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利用未受伤的健侧颈7神经移位,修复了患侧受损的臂丛,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其特殊的“左右换位”的移位方法为研究人类周围神经移位后脑功能重塑的规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更让徐文东和其他团队成员学会了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研态度。
如何将这一创新理念和术式进一步拓展,造福更多患者,是徐文东一直思考的问题。从2003年起,他带领团队开始对这一科学问题发起又一场“旷日持久”的挑战。经过长达10余年的研究,终于形成了“大脑→脊髓→神经干→靶器官”的完整理论体系。随后基于这一理论体系创新了良性脑重塑的多组神经移位手术方式、经颅磁刺激调整皮层兴奋性促进神经移位术后恢复困难的原有沉寂运动功能区再激活、中枢-周围联合磁电刺激方法改善中枢的不良脑重塑,并通过上述方法联合应用,最终实现了重建手部功能。作为项目负责人,徐文东教授连续受国际手外科协会邀请,代表中国手外科在每3年一届的国际大会上作特邀发言和专题报告,并作为大陆代表在国际巡讲解剖学习班进行示教。如今,这项成果已应用于多家国内外医疗机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科研视角应不断扩展
徐文东教授说:“手是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大脑如何控制‘新的手’?这一直是手外科和神经科学的前沿科学问题。”而臂丛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大脑功能重塑规律的寻找,为团队打开了一扇对于大脑潜力开发的大门,让团队走到了“大脑可塑性”的科学前沿。
徐文东教授说,以前都认为中枢神经损伤后不能再生,现在发现成人大脑还有很大的潜力,有的患者自打有记忆起就无法行动的双手竟然也能慢慢康复,这给患者、医生都带来了莫大的惊喜。那么,神经移位接通后,健侧大脑半球与手如何进行信息交互、反馈,感觉和运动如何协调?如何让神经生长得更快?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问题的不断涌出,徐教授看到这项研究成果不仅能服务临床,也是非常好的基础研究课题。大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是什么,如何促进这种功能重塑,将是团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将是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科研过程要坚持不懈
去年12月20日,上述研究新的转化成果在线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项II期临床试验“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手术治疗脑卒中、脑瘫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研究,用临床实践成功验证了外周神经通路改变影响中枢功能重塑的新理论,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7年发表的唯一一篇外科领域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