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微创:新冠状病毒会以怎样的形式存在?

发表时间:2020-02-27  来源:本站  浏览量:350

盛京微创:新冠状病毒会以怎样的形式存在?


盛京微创大医学术  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力度逐步见效,部分省市确诊病例“零”增加。同时,业内也对病毒的发展趋势或转归问题提出思考。新冠病毒会像SARS一样人间走一遭,还是像普通流感一样长期存在、每年冬季卷土重来?

有可能长期“游荡”人间

2003年2月中旬之前,SARS病毒席卷而来,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广州市,随后疫情扩散到全国多数省份,在4月下旬疫情达到高峰后缓解,而6月中旬以后全国没有新发病例出现。“如果新冠肺炎也是如此的话,那将是比较理想的结果。”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国家生物防御和传染病中心终身教授吴云涛表示,等到5月份,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大,这些条件不利于新冠病毒生存,就像SARS一样,“灰溜溜”地走掉。

吴云涛分析的第二种情况则是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他说,新冠病毒有可能每年冬天都会卷土而来,但不同的是,它的毒力变得没有那么强,所引起的症状就像感冒一样,甚至比感冒弱,也可能连发烧也不会引起。从进化角度来看,病毒的进化要对自身有利,将宿主杀光,自己也将无处藏身无法繁衍。他打了个比方,新冠病毒就像山上下来的一群土匪,刚进城就“杀人放火”,抢城里人的房子住,土匪不断与城里人斗争。大部分病毒“土匪”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打得落花流水。那些见房子就烧的病毒“土匪” 发现这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变得温和一些的逐渐被改造成了“良民”,长期住了下来。“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聪明的病毒不会让自己太强,不会将宿主杀掉,而且也会尽量避免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

那么有什么证据可以作证?吴云涛介绍,目前, 已经发现的四种长期存在的人类冠状病毒,分别是OC43、229E、HKU1、NL63。前两种在60年代被人类发现,同时也存在于蝙蝠、牛等动物身上;而后两种则是在非典之后发现。据推算,冬季的流行感冒中四分之一的比例是由这些冠状病毒引起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冠状病毒并不是因为人类发现才存在,而可能是早已存在于大自然中与人类共存很久,随着人类科学认知加深才逐渐发现到这些冠状病毒的存在。

吴云涛进一步解释,这些冠状病毒有可能在某个时间侵袭了某个村庄,也可能开始时导致了一部分人死亡,没有死的人把病毒流传下来,在人际间传播,没有强烈的致病性。过去所说的“瘟疫”也可能有些是冠状病毒在作祟。总体来说,冠状病毒没有能力将人类置于更严重的境地。在过去,这些冠状病毒靠“腿”传播,传播速度很慢,而今有了更先进的交通工具,它们随着人类乘坐高铁、飞机传播速度更快,导致疫情大范围扩散。“我们完全有信心战胜这些冠状病毒,也很容易就能追溯它们的传播路径。”

变异可能性较小

“上述两种情况是比较理想的发展趋势,另外还有两种可能。”吴云涛说,新冠病毒的毒力可能没有改变,会和今年发病情况相同,但重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数据会有所改善。因为大部分被感染的人体内产生了抗体,所以感染的人数不会那么多,而且即便发病也不一定会很严重。除此之外,国家采取的强有力防控措施,对于新冠病毒疫情再次发生是完全能够应对的。“从内至外,疫情再次发生处于可控状态。”

“最糟糕的莫过于新冠病毒发生了变异,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我们不能排除这个可能而掉以轻心。”吴云涛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发生重组、变异,在冬季重返,也有可能在2-3年后重返,那时它的毒性会更强,在感染呼吸道引起咳嗽发热之外,也有可能引起消化道感染、造成腹泻等问题。

吴云涛以猪腹泻有关的冠状病毒为例。1971年,人们在英国首次发现该病毒,后来传播到了欧洲其他国家。1982年又传播到日本,随后亚洲国家相继暴发疫情。1990年,中国研发出预防该病毒的疫苗,即CV777疫苗。疫苗的出现,使疾病得到控制,让疫情由暴发转变为散发。2010年后,疫苗作用有些失效,经过研究发现,近期流行的病毒已经成为G1b和G2两种亚型。到了2013年美国开始暴发疫情,后来发现可能是由中国的两个毒株越洋过海到了美国发生重组 ( AH2012 和CH/ZMDXY/11),成为一种新的毒株。

做最坏的打算,最充足的准备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珏表示,新冠病毒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国际病毒学命名委员会把它归为SARS同种,是一个兄弟病毒,但是病理上,它既不是SARS也不是流感,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病毒,转归如何既取决于病毒本身也取决于防控措施。2009年的甲流已经转变为常态化疾病,并不可怕。任何新发病毒,即使长期存在,只要能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都是可防可控的。以流感为例,我国有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可以及时对疫情进行监测,还可以接种流感疫苗来保护易感人群。北京市自2007年就开始为全市的在校中小学生及60岁以上京籍人群免费接种流感疫苗,数据证明,流感疫苗对流感疫情能够有效控制。“目前,全国多数省份的每日新报告病例数已经降为0,湖北除武汉外的其他地市也都降至20例以下,而国外的新冠疫情正处于上升阶段。除了继续做好国内各项防控措施以外,也要严防向我国输入的风险。”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这四种情况,做最坏的打算、最充足的准备,保证损失最小,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战胜病毒。”吴云涛认为,所做准备的出发点就是假设病毒再次重返,最主要的是对后两种情况做好应对措施。首先要追溯病毒来源,就像山里的土匪,如果不知道从哪个山头跑出来的,就无法从源头控制。所以,国家一定要制定相关法律,革除烂食野生动物陋习,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等。另外,修订《生物安全法》,对于冠状病毒野外收集和实验室实验要安全操作,严防外泄。“如果野生动物体内或是实验室的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进行重组,事态会变得更严重。”

吴云涛认为,在科研方面,要尽快研制疫苗和特效药。对于药物研发,吴云涛不提倡“全员都上,大办钢铁”,而是由国家级研发平台主要“操刀”,负责药物的筛选、试验等全过程。此外,要做好储备工作,包括足量的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以及快速诊断试剂。“这些工作至少要在冬天来之前准备好。从这次反应速度来看,测出病毒序列后,立即投入疫苗研发工作,我国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

在防控准备方面,吴云涛建议,根据今年全国发病7万多例推算,像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一线城市,要具备应对10万人感染发生的处理能力,这样才不至于被动。医院要完善重症患者的治疗设备,提升重症及危重症的抢救能力,储备医务人员的防护装备。要对社区医生进行快速检测诊断,人员隔离,场地消毒的培训。“疫情结束也不是松劲的时候,至少要观察2-3年,做到有备无患。”

(盛京微创大医联盟、沈阳微创联盟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