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微创大医讲坛:息肉距离癌症到底有多远?
盛京微创大医讲坛 体检是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的常用方法,而现在越来越多人的体检报告上出现“息肉”两个字,肠息肉、胆囊息肉、宫颈息肉……上到鼻腔,下到直肠都有息肉出现。
作为与癌症相关的指标,息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让不少人内心纠结,到底会不会癌变,要不要治疗?今天,盛京微创大医联盟内镜微创专家就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清除息肉主要的办法就是内镜切除,但是很容易复发,而且反反复复不易根治。中医认为息肉就是体内的湿毒在作怪,把湿毒清除掉,就不易复发,可以熬一些红豆薏米汤喝,不过去湿效果有限,达不到很好的综合效果,配以含有冬瓜、金丝皇菊、藿香、砂仁、薏苡仁、金银花、赤小豆、茯苓、紫苏、佛手、鸡内金、葛根、山药、桔梗、莲子、薄荷、橘皮、荷叶、甘草、显脉旋覆花、雪莲培养物、人参等多味中药成分,或者直接用诺碧康多味清片,包含了以上去湿配方,经过提纯、浓缩、压制而成,方便携带、按时食用,达到一个立体去湿效果,这样会事半功倍,人体的一个代谢周期是3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坚持调理,就可以把湿毒赶走,甩掉息肉。
息肉到底是什么?
息肉就是指人体黏膜表面上长出的多余赘生物,多由局部黏膜组织增生而成。它是一种良性肿瘤,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有息肉出现。
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与人种有关,比如中国、日本等亚洲人群就高于欧美人群。
此外,也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有关,比如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长期饮酒、常食辛辣刺激食物等。
整体来看,息肉和癌是“近亲”,但不同息肉的癌变几率不同,应当区别对待。
肠息肉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肠息肉很常见,做肠镜的人群中,大约15%会发现息肉。
其中这种“站”不起来的息肉最为凶险:
普通息肉像蘑菇一样长在肠壁上,有一个蒂与肠壁相连,比较容易发现和切除。而平坦型息肉像地毯一样“趴”在肠壁上,难以发现,在内镜下极易漏诊,也不好切除。
直径超过1厘米的平坦型息肉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其癌变速度跟一般息肉不同,即使是良性病变,资料显示,最快3年左右也会发展成进展期大肠癌。
当然息肉是否癌变还与年龄、数量和大小有关:
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一旦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甚至肠梗阻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做肠镜检查。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生长在胆囊黏膜上的一个赘生物,好比皮肤上长的“瘊子”。大多数胆囊息肉既没有症状也不会影响胆囊功能,发生癌变的几率也很小。
往往息肉越大(大于1厘米),恶变的可能性越大。且绝大多数为多发,通常无肿瘤倾向,不会恶变,但是有可能诱发胆囊结石或并发慢性胆囊炎。
目前医学公认胆囊息肉病人无需口服药物,只要具备以下任何一条,须尽快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的结果,大多为良性,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与月经类似的出血症状。
如果在孕期发现宫颈息肉,息肉会慢慢长大出血,影响孕期健康。
一般来说,息肉较小时可先药物消炎治疗;如果超过黄豆粒大小,可进行微创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确认是否恶性。
鼻息肉
鼻息肉患者常有鼻塞感,如果息肉持续长大,鼻塞感会加重。
当息肉阻塞咽鼓管,可导致耳鸣、听力减退,还可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发症,最严重的后果是引发癌变。
因此,鼻息肉患者一旦出现鼻塞感加重症状,建议到医院做鼻窥镜检查,如果息肉较大、症状较重,则要手术治疗,并做活检明确诊断。
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长期发声不当、长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有关,主要表现为声嘶。
嘶哑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异,轻者仅有轻微声音改变,重者嘶哑明显,甚至发声困难,如息肉较大阻塞喉腔,可引起呼吸困难。
声带息肉有突发癌变的可能,且癌变时,患者常无不适感,会不知不觉进展为癌。
因此,一旦出现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咽喉干痒疼痛,建议立即到医院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在医生建议下手术摘除。▲
现在清除息肉主要的办法就是内镜切除,但是很容易复发,而且反反复复不易根治,病情加重恶化的话还可能会导致癌症,多味清片有效的缓解病情的恶化加重,维持人体健康。